指導老師:簡秋源 老師、王美惠 助教
報告學生:廖重崴

中文名:猴頭菇
學 名:Hericium erinaceum
同種異名:Hydnum erinaceum; Hericium caput-medusae

它屬於擔子菌門,無褶菌目,耳匙菌科(猴頭菌科),猴頭菌屬(Herium)。
猴頭菌屬其中最知名是:
spine face fungus(Herium cirrhatum)具有數個分枝和殼型蕈蓋
coral spine fungus(Herium coralloides)缺乏蕈蓋但有高度分枝和具有上面覆滿長達10㎜的小棘。

猴頭菇型態特徵:

子實體其外觀原為白色,漸漸轉變為淡黃色,最後褪變為黃褐色。當新鮮時子實體是純白色但容易地形成碰傷和染成為黃棕色。

扁球形至頭形,10-20㎝,菌體可食。在梅雨季後生長,常單生於樹幹上。

猴頭菇的其他稱呼:在中國因為它像長臂猿的頭形,所以又叫作「猴頭菇」。

中:刺蝟菌、對臉蘑、白髮菇、僧帽菇、鴛鴦蘑 、花頭菌、刺猥菌、羊毛菌、花菜菌。
藏:喝巴拉。
日:獅子茸、獅子菇、Yamabushitake
(山伏茸)
英:tree hedgehog、lion`s mane、bearded tooth

猴頭菇分布:

遍布世界的北溫帶區域或多生長於海拔2~3㎞的亞高山闊葉林。

猴頭菇常產生於胡桃樹、橡樹、榆樹或山毛櫸等樹木的節孔、傷口或枯腐木上 。

台灣的宜蘭蘭棲山、南投埔里也有生產。一種優質名貴的食用菌。

猴頭菇是我國八大山珍之一,為“山珍”之上品。國人常說的“山珍海味”即是山珍猴頭,海味燕窩。同時與燕窩、熊掌、魚翅(海參)並稱為中國四大名菜美譽。

以前只有皇室和權貴之家方能享用。近年來,由於人工栽培獲得成功,才得以普惠於民間,成為一種大眾美味食用菌。

營養成分

含蛋白質26.3%,脂肪4.2%,醣類44.9%,粗纖維6.4%,16種氨基酸(包括人體必需的8種),以及硫胺素、核黃素、胡蘿蔔素及磷、鐵、鈣猴頭菌素、猴頭菇多醣、猴頭菇酮、凝集素等。

功效: 

猴頭菇入藥其性平味甘無毒,入肝、胃二經,可利五臟、助消化、補虧虛,用於神經衰弱、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腸潰瘍降膽固醇,提高免疫能力,有保護肝臟等功效。  現代醫學也利用猴頭菇制成藥物以治療胃腸道疾病有助治療胃脾虛弱、胃炎、胃潰瘍等疾病,降膽固醇,提高免疫能力,有保護肝臟功效。  猴頭菇含有多量的蛋白質,且含有7種必需胺基酸,其中麩胺酸含量特別高,麩胺酸是一種可以產生干擾素的成分。

猴頭菇含有其他菇類中所沒有的「半乳醣木醣葡聚醣」及「甘露醣木醣葡聚醣」,這是猴頭菇特有的活性多醣體,能幫助腸胃消化道機能、改變細菌叢生態、調節生理機能、促進新陳代謝、減少疲勞感。猴頭菇含有猴頭菌酮(Hericenone-D)及猴頭菌多醇(Erinacine-C)兩種成分,被認為是一種能保持腦細胞年輕的物質。

猴頭菇和香菇生產方法相同

使用基質:甜蔗桿、鋸屑、棉花廢料、玉米穗軸和舊稻桿。補充米糠或小麥糠、蔗糖和石膏以及加到65%的水份含量。
用瓶子培養,菌絲生長在大約25℃;然後出現原子實體時降低溫度。一個原子實體出現在瓶口時,大約10天後收割。各個瓶子將一次產生單一個子實體,但可以3或4次收成。
現在太空包已經取代瓶子。商家生產方法不是數個孔洞生產中等子實體就是單一孔洞產生更重的大子實體。
其他商業生產方法是接種到原木上。

猴頭菇烹調

猴頭菇的味道其實並不特別,就好像冬菇,但是肉質比較韌。猴頭菇在烹煮之前要先用熱水浸或煲湯,十五分鐘後,洗淨,用蔥薑一起再煮三分鐘,擠乾水分後切片,就可和其他的材料燜或燉,味道都很鮮美。猴頭菇瘦肉湯、 猴頭菇桑椹子金蟬花湯。 

貯存方法: 

烹前要用冷水浸15分鐘,後擠乾水份。  

選購與食用猴頭菇應該注意以下各點:

選購菇體飽滿、圓潤、菌髮緊實不脫落、無異味,新鮮時,為白色,乾燥後,變為淡褐色。

黴爛變質的猴頭菇不可食用。

食用乾品猴頭菇要經過洗滌、漲發、漂洗和烹製4個階段,直至軟爛如豆腐。

皮膚過敏和腹瀉患者不宜食用猴頭菇。

顏色太白的乾猴頭菇恐有過量二氧化硫(作漂白劑)殘留的問題,不要購買。

猴頭菇在國外市場

在北美,新鮮猴頭菇當做美食在賣並以‘pom poms’為商品名。

在英、美,現在消費者完全可看見猴頭菇的商業產品在超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s525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